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咨询 >

中国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责任编辑:tspsy-木木  发布于2023-01-16 16:50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传统文化进行生态维度阐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中国哲学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天人合一”的生态诠释为人类当下面临的生态困境提供思想的突破口。“天人合一”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特有的生态表达。对“天人合一”思想生态意蕴的挖掘,对其时代化的创新,是以“天人合一”为起点的中国生态哲学的审视与构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的培育,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www.psy898.com
 
中国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中国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1. 引言
 
  当代,生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学界关于人类应当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讨论也越来越多。那么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首先需要新精神、新哲学的引导,所以生态哲学兴起,并被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现代哲学的一大重要转向。由此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当西方的生态思想无法真正解答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之时,到中国思想中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资源成为一大可行路径。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做好中国生态哲学思想的探究阐释与守正创新,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2.1. 关于“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争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鲜明的思想观点,其具有的哲学思辨性,让众多学者将之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蒙培元就指出“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生发于先秦儒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不同地诠释,已经具有了丰厚多样的意蕴内涵,而关于其是否具有生态内涵这一点,学界争论已久。
 
  支持者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哲学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认为其是儒家生态伦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儒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理念。季羡林就将“天人合一”界定为“人与大自然的合一” [2]。虽然不少学者都对“天人合一”观进行了生态理念方面的解读,但是也有很多反对者,他们认为,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正确的。反对者否定了将“天人合一”的“天”简单地理解为大自然,同时“天人合一”的“人”也并非仅仅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但总结梳理这些反对的观点,不难发现,不同的内涵诠释中都要从最基本的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所以说反对者在论述“天人合一”不是单纯的生态观时,就已经从侧面说明了“天人合一”具有基本的生态意蕴。
 
  2.2. 生态伦理观的逻辑起点
 
  “天人合一”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命题,还“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3]。“天人合一”成为中国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之后形成的“仁民爱物”、“以时禁发”、“民胞物与”等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就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建构形成的。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化、不断丰富。从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角度地阐释,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将其内涵从生态领域拓展至政治领域,及至宋明理学“民胞物与”思想的提出,展现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人行为的规范指导,以求达到与自然规律相和谐适应的状态。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人和宇宙(自然界)的关系出发的,是中国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3.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生态表达
 
  3.1. 生态危机与西方生态哲学
 
  从哲学的视角来考量目前世界生态危机的爆发,一大原因是由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体系。这种二元的思维模式,从一开始就将人与自然放在了对立的位子来看待,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我”是主体,万物是客体,在西方大肆宣扬人的主体性的引导下,“人主宰万物”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当人过分地发挥主观活动而忽略甚至破坏自然之律的时候,生态也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虽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之后,西方生态哲学家也认识到了“人类中心论”存在的问题,于是有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转向。虽然从现在的实践结果看,“非人类中心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是,不能否认这次转变的进步性。人类开始从自身出发,探寻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认识到自然的磅礴力量以及对人类的价值意义。但这一理论本身并没有跳出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陷阱,仍然站在人和自然之外,试图“缝补”两者的关系。当人与自然处于对立面的时候,外部的调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所以西方生态哲学之路走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点。
 
  3.2. 中国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从“天人合一”这一逻辑起点来看,在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开始就是融合的,天人一体。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本身就是天地间生命的参与者,人类理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通过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积极影响自然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们对于己身所在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天道”之中,天所代表的自然规律被认为是世间至理,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以德配天”至高精神目标。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己身的诸多考量中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万物价值的取舍,而这些思考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是将自身存于自然天道之中,没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生态体系的旁观者。这种思维模式从一开始就避免了二元分立的困境,中国的生态哲学富有生态智慧的思想理路将成为解决生态哲学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3.3. 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话语体系
 
  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4] 中国思想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自我。自我与人群与物与天,既非相对,亦非绝对,天与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体。在对待自然宇宙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也最智慧的,我们同自然一体,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框架体系。生态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仅仅着眼于这一关系是不够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目前来看,都不能解释与解决当下的生态难题。所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走出一条新的生态哲学之路,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话语体系正当其时。
 
  4. “天人合一”中的生态价值意蕴
 
  4.1.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丰富而宏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变迁,但这其中所包含的最本质的生态意蕴没有变。
 
  首先,“天人合一”生态意蕴的逻辑起点是“天”与“人”的同源。“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是把“天”作为派生万物的生命来源,虽然理论意义上的“天”除此以外还有诸如政治、道德方面的涵义,但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产生和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之天” [5]。这是“天人合一”最基本的生态意蕴。从这个意义出发,理解“天人合一”观念的生态哲理是必要且恰当的。
 
  其次,“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体现在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天人合一”是对天人关系的精准概括,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表达;将理论投射到现实的实践中,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高度和谐状态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追求。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现实状态下,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历史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态问题并非由于“天人合一”理念生态内涵的缺失,而是理论与现实逻辑的断裂,所以在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终将显现。
 
  最后,“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体现在达成“合一”的圆满状态过程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天人相合、不分彼此的理想状态。天行有常,那就需要人的实际行动去“合”天之行,以求达到“一”的最终目标。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就是生态的实践,最终达到理想的生态和谐状态,所以说“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体现在生态实践过程中。
 
  4.2. “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哲学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天人合一”作为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这种思维模式几乎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准则,今天我们以“天人合一”思想来为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寻找思想来源,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为我们所用。
 
  一方面要深刻学习解读“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辩证地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甄别。作为传统的文化思想,它也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出现与当代实际不相适应的滞后性认识,因此我们要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予以“扬弃”,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发掘并实现其时代性的应用,焕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6]。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对于生态的建设和生命的体悟,人类从始至终都没有停下脚步,建设好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挖掘与转化,越是能感受到传统思想中蓬勃的生态智慧,运用好传统生态思想,对于构建起当下公民对于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总结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从理论维度来看,“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是对西方主客二分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从现实角度来说,强调“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对于我们从实践层面科学地调和现代人的主体性问题有着积极作用。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拥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是自然的价值主体与德性主体。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物欲的满足、自然的征服,人对自身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处理,正是人类能动性、价值性的体现,在不断修正自身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的生态道德的最高体现。
 
  (作者/王文莉, 王啸枫 | 来源/哲学进展 )

来源“心理氧吧”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精神分析师如何看待躯体症状 精神分析师如何看待躯体症状
    心理导读: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期是多形性反常。通常在婴儿期的行为中明显的满足、和平、幸福是全部性感觉的表达。弗洛伊德把婴儿全部的性感觉称作快乐原则。弗洛伊德理论的...
  •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了解开始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了解开始
    心理导读:我也渐渐发现,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母亲要适度发挥想像力加上思考力来理解孩子(妈妈们可以回想自己和孩子年龄相仿时的感受与记忆),而这正如同英国分析师比...
  • 什么是分裂样人格障碍? 什么是分裂样人格障碍?
    心理导读:分裂样人格障碍可以与妄想障碍、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或抑郁障碍相区分,因为这些障碍都以一段持续性的精神病性症状为特征(例如:妄想和幻觉)。...
  • 逆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逆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心理导读:他们追求与他人不同的目标,他们的抵抗源于他门不愿响应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有人深受这种问题的困扰,以致放弃一切,与所有人抗争。其他人则尝试以某种方式应...
  • 精神性疾病很可怕吗? 精神性疾病很可怕吗?
    心理导读:精神疾病一直是个让人讳莫如深的词,但歧视掩盖不了数千万国人忍受痛苦的现实。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抑郁症发病率高达4%-8%。全国各类精神障碍的患者人数已超...
  • 心理学释梦的三个步骤 心理学释梦的三个步骤
    心理导读:梦必须是凭感觉体会的,梦的信息必须化入生活。顿悟来临的时候,人可能惊愕莫名,人生却也从此改变。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德门特医生梦见自己即将死于肺癌,这种经...
  • 心理疾病-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导读:尽管进食障碍相对不常见,但进食障碍仍然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戴安娜王妃最近在《王冠》中描写自己与贪食症的斗争的故事再次将进食...
  • 儿童心理障碍有哪些 儿童心理障碍有哪些
    心理导读:像成年人一样,大多数儿童心理障碍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生物倾向和外界紧张性刺激的共同作用。气质被认为是与多种儿童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关的生物因素之一。气质...
  • 心理咨询师-盲目服从权威的危害 心理咨询师-盲目服从权威的危害
    心理导读:1978年,一群美国人跟随着一个名叫人民神殿教的邪教组织来到南美圭亚那的从林之中。在那里900多名教众听从圣殿教领袖吉姆琼斯发布的命令,依次给他们的孩子、父...
预约专业咨询师( ^_^ )······
催眠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