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真正的催眠,隐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每一张嘴。我们恍惚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恍惚。而我们自以为不恍惚的时候,却尤其需要警醒。 ---www.psy898.com
催眠师可以为所欲为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外行看起来很高深,但是本专业领域的人看起来很普通?”对于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催眠就算是其中之一。
舞台上的催眠大师仿佛具有不可思议的“魔法”,说让你走不动路,你顿时死活都抬不起脚,洋葱当成苹果吃,分明酷暑难熬,却可以让人冻得瑟瑟发抖……太神奇了,活像一个操控人心的巫师。
当然,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魔法,催眠师也不可能为所欲为。
催眠其实很简单。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有被催眠的体验。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电视广告,一看到清凉饮料就觉得浑身清爽,这就是催眠的一种。读小说读到亦真亦幻,看电影看到屏住呼吸,读一首诗,赏一幅画,听一首曲子,看一段舞蹈,都可能被“催眠”,恍然如神游太虚,凭的是作者的功夫,观众的投入。我有个朋友有一回现场听一位名家唱大鼓,回来告诉我:跟听录音完全不一样,没法比。我问怎么没法比?他说:老先生台上一个身段,一句唱腔,你就被吸进去了,恍惚穿越千百年前,身临其境。听完之后,有失魂落魄之感——能让人恍惚出神的,都是催眠。
有老太太收到“警察”发来的短信,几通电话过后就急匆匆汇钱过去。刚一汇完就愣住了:完蛋!万一是骗子呢?唉,我怎么早不想一想?——骗子也懂催眠。老太太被他用“魔法”操控了吗?并没有。但他会利用基本的人性。
英国心灵魔术师——同时也是催眠高手——达伦·布朗有一句名言:“人们只看见他们自己想看见的”。这句话,是一切障眼法的根基。无论你把它叫催眠也好,魔法也好,还是骗术也好。人们常常会误以为,催眠靠的是施术者的技巧高明,其实并非如此,它必定包含了受众在不自觉状态下的参与。
有这么一个硬币魔术:把硬币抓到手里,其实是暗暗地拨到地上,然后再让这枚不存在的硬币从手里“消失”。原理说穿了非常简单,只要勤加练习,练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可以上台表演了。但是真正的要诀并不在于此。试想:如果从桌上“抓”起一枚硬币(不露破绽地),又让它消失掉,观众的反应会是什么?“哇,消失了!”只有天真的儿童才这么想。大多数人,即便没受过教育的,第一反应都是:“别逗了!虽然我没看见,但我知道他没拿那枚硬币!”
这样,戏法就不太灵。尽管没有破绽,但达不到催眠的效果。
关键的诀窍在于:怎样才能取信于人,让人们相信你拿起了那枚硬币?这是区别魔术爱好者和一个魔术大师的分水岭。比如,一旦能让观众“亲眼看见”,你把硬币抓在了手中,这出戏法就会取得惊人的舞台效果。但这明明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怎么可能看到?这就需要让观众自己“脑补”。脑补的过程,就是我们作为受术者的主动参与。它涉及到我们的动机、态度、立场、思维习惯、事先的预期、错误的假设、一厢情愿的自信、可能的获益或惩罚,等等。
达伦·布朗指出,人们常常会自己制造所谓的“灵性奇迹”,用来欺骗自己,比如所谓的“意念致动”现象:一桌人围着占卜板而坐,手指放到玻璃上,虔诚地期待着神明通过玻璃的旋转降下谕示,然后,玻璃果然开始缓缓转动了。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推动玻璃旋转的正是他们自己,当他们紧张期待的同时,肌肉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对此,他们本人(至少表现出来)竟一无所觉。假如有人揭穿这一点,他们甚至会矢口否认:不可能!我没动过!
只有自己最容易骗过自己。看电影的时候,谁不知道故事是假的呢?但我们流下的眼泪是真的。没人骗我们,是我们自己愿意投身到故事中。
催眠制造的效果,就是我们身不由己。生活中处处是催眠,所以才有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一想,是什么曾经让我们身不由己?
是功名?贪欲?理想?尊严?憎恶?或是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想想看,你看这篇文章到这里,是被什么所驱使呢?当你回想自己的本心,你会注意到,本心的偏移往往就是受制于人的发端。你说:我有意志力,绝不会被人给带跑。但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就算有意志力也没什么用。催眠师让你往东,你偏往西,你一鼓作气走了很远……但你以为自己真的就没有被催眠?
真正的催眠,隐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每一张嘴。我们恍惚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恍惚。而我们自以为不恍惚的时候,却尤其需要警醒。
(文/李松蔚 | 来源/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