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皮肤是我们身体和外界接触的界限,协助我们接触外在,收纳感官经验,也包覆着我们,保护内在的身体器官,让它们不会暴露在外面而导致受损或漏出。最近读了Bick(1968)和Brian(2004)两篇利用皮肤这个象征来谈心理界限的文章,Bick的文章首先提到了心理皮肤的概念,婴儿借着内摄具包容性的外在客体来形成内在同样有涵容功能的心理空间。Brain的文章则更详细的描述了这个概念,以及这样的心理皮肤没有发展好产生的影响。 ---www.psy898.com
心理皮肤的概念与心理治疗
心理皮肤这一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儿童心理分析教授Brian Feldman提出的。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想象心底的肌肤如风帆一般在情绪的河流中伸缩,而那些隐秘的痛楚也在悄悄地呼气、吸气……这一概念其实近似于一种情绪感知与控制的能力,它是在心理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及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皮肤覆盖全身,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张有弛,既可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入,又可排泄废物,如同一个调控高手,自如地hold住全局。而心理皮肤(心理皮肤)就是真实皮肤在心灵上的映射,也可将其视为一个心理容器,通过hold住情绪(即客体关系心理学中所说的抱持能力),来防止自我分崩离析。
有了心理皮肤,就像皮肤围起了一个内在的空间,象征化(symbolization)的能力得以在此心灵空间中发展,这种想像的能力(imaginal function)就是我们处在梦、幻想、积极想像时运用的能力。若这能力没有发展,则想像及表达情绪经验的能力会受损。
一、心理皮肤的发展
心理皮肤的发展和婴儿的早期依附关系息息相关,母亲敏锐的觉察婴儿的需要,拍抚、触摸、怀抱婴儿,提供乳汁,婴儿接触到母亲温暖的皮肤,安全的怀抱,吸吮到乳汁,经验到安全接纳。Bick认为这样的早期客体关系会被婴儿经验为心理皮肤。在其观点中,心理皮肤提供holding 的功能,婴儿内在原始心灵经验和未整合的部份可以借着护套般的心理皮肤而被涵容。
作者认为婴儿初生有个体独立和整合原型的潜能,然而,这些需要借着母亲提供身体和情绪的互动来调节,婴儿对self的经验和整合原型的能力需要母亲/照顾者给予的感官知觉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启发,照顾者敏锐回应他的需要,让婴儿内摄好或坏的经验,形成了婴儿的心理皮肤。心理皮肤依发展的良好与否分为两类:
1、良好的心理皮肤发展
一开始婴儿借着内摄照顾者给予的够好的包含关系来内摄好的母亲功能,婴儿对涵容客体的需求会引领婴儿去找可以让人格整合的客体,母亲安全而坚定的涵容可以让婴儿经验到一个整体,当婴儿内摄了好的母亲功能,能够让象征化(symbolization)发生的内在空间才会存在。primary skin功能可以用来涵容想像/象征经验。
2、受损的心理皮肤发展
母婴关系缺陷或婴儿幻想中对母亲的攻击都会损伤好的内摄,于是skin/containing 的功能很难发展好,这产生了称为second skin function的防卫。若婴儿的环境不够好,婴儿的primary self本身的防卫系统会启动,以保护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完整,这防卫提供一个不可穿透的阻碍,就像第二层皮肤挡在婴儿的self和环境之间。这样的自我照顾系统可以让婴儿和重要客体隔开,来避免痛苦的情绪。
second skin的发展会让婴儿发展出过早的独立,婴儿可能过度使用思考的功能或者肌肉发展来包住/阻隔情绪。例如,焦虑时,婴儿用声音安抚自己,或者发展肌肉让身体可以被坚硬的包覆起来。我们也可以想像自恋型人格的人有一个很脆弱,容易黑青或受伤的心理皮肤。而边缘型人格的人的心理皮肤像是有漏洞,里面的内容很容易漏出来。
二、心理皮肤概念与心理治疗
当婴儿内摄了涵容的客体,似乎内在也出现了涵容的空间,于是象征化的能力也有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象征化是指个人如何与意象、情绪产生连结,从而找到意义的能力,这是许多心理治疗学派都看重的能力。
分析中首要是协助被分析者发展较为安全、有韧性的心理皮肤 function,否则,若有些被分析者的心理皮肤太敏感脆弱,会把诠释当成穿透性的攻击。所以,最好先建立一个安全接纳的分析环境,让他们发展primary skin之后才使用达到婴儿期无意识深度的诠释。
心理皮肤的功能包括次级皮肤(second skin)和初级皮肤(primary skin)两部分。次级皮肤功能与客体有关,如一个奶嘴、一张柔软的被毯、一块尿布等等。婴儿通过与这些物品建立连接,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面对妈妈的离开,孩子紧紧地咬住奶嘴,从奶嘴那里释放自己的分离焦虑,同时获得安慰。初级皮肤功能则是在次级皮肤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表现为包容、接纳自己情绪的能力。此时,不再是同物建立连接,而是同人建立起直接的关系。
心理皮肤的发展受到早期母婴关系的深刻影响,当心理皮肤发展不完善时,人们就无法控制自我、抱持情绪,这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同皮肤上出现了很多的窟窿一般,无数糟糕的情绪纷纷冒出来。而心理治疗过程就是给那些窟窿打补丁的过程。有一些窟窿是如此大又如此深,永远也无法完全缝合。基于此,Brian老师特别强调“婴儿观察”(infant observation)这一技术的使用。他认为,陪伴父母一起去观察婴儿、去体会他们微妙的心境,可以更有效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而这个观察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参与,是在关系空间内发展自我。
与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相同,Brian老师也非常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特别是出生后0-6个月这个阶段。他认同许多心理问题其实根源于不良的母婴关系,比如,若母亲在情感上像冰箱,婴儿无法与母亲进行正常的眼神交流,就很有可能发展出自闭症的倾向。这些创伤性的经验会伴着婴儿长大,表现为“心理皮肤”上的一系列问题。如,疯狂地迷恋纹身、在皮肤上打洞、在烈日下曝晒、感到全身僵硬、害怕肢体接触、用衣物或床单裹紧自己、寻求过多的肢体抚触,等等。一些特别严重的创伤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如同在历史的卷轴上烙下了印记,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皮肤”。
面对这些情况,治疗师所能做的,就是提供给来访者一个容器,让他抱持住所有的创伤经历,接纳种种的体验,在与治疗师的互动中寻觅到久违的安全感。而来访者真正的历史——他那些涨满泪水的故事,也只有通过与分析师的移情、反移情的过程才能慢慢地浮现出来。当人们终于发展出自己的容器,坦然地将所有的情绪和自我都放在里面——当这一伟大的时刻降临,那如冰山一般沉重的隔膜会渐渐消退,而爱与被爱都会显得容易起来。
(文/康琇乔 | 来源/心灵花园)